卡介苗是新生儿预防结核病的“人生第一针”,能高效预防婴幼儿致命的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肺结核。结核病是古老传染病,早期接种和规范诊疗是防治关键,保护生命。

生命的第一个“勋章”:卡介苗与结核病的千年之战

每一个在中国出生的宝宝,来到这个世界后不久,就会在左臂上留下一个特殊的印记——接种卡介苗。这常常被称为“人生第一针”。这看似简单的一针,背后是一场人类与一种古老疾病长达数千年的波澜壮阔的战争。这场战争的对手,就是结核病

一、 古老的宿敌:什么是结核病?

结核病,俗称“痨病”,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古老传染病。它最主要的攻击目标是人类的肺部,即肺结核,但也能侵入淋巴结、大脑、肾脏、骨骼等几乎全身任何器官,称为肺外结核

它的得名,源自一个非常形象的特征。

在古代,医生发现患有淋巴结结核的病人,颈部会鼓起一串串质地坚硬、宛如果核(如杏核、桃核)的肿块。这些肿块由病理产物“郁”而成,形如“”状,故得名“结核”。无独有偶,现代医学的命名“Tuberculosis”也来源于拉丁语中的“小结节(tuberculum)”,可谓东西方观察的智慧巧合。

结核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。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嗽、打喷嚏时,细菌就会随飞沫漂浮在空气中,被他人吸入后即可能造成感染。

然而,感染并不等于发病。

  • 潜伏性感染:大多数人吸入细菌后,免疫系统会将其包裹、抑制,使其进入“休眠”状态。感染者无任何症状,也不传染他人,但体内潜伏着“休眠的火山”。
  • 活动性结核病:当免疫力下降(如熬夜、营养不良、患有其他疾病),这些“休眠的火山”就可能爆发。患者会出现持续咳嗽、午后发热、夜间盗汗、疲乏无力、体重下降等症状,并具有传染性。

对于婴幼儿而言,这座“火山”尤其危险。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,感染后极易发展成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等致命的重症,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。

二、 “出生第一针”:为什么是卡介苗?

面对这个凶险的敌人,卡介苗(BCG)就是我们为新生儿筑起的第一道,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。之所以要抢在“出生第一针”这个时间点接种,原因至关重要:

  1. 针对性防御最致命的威胁:卡介苗最卓越的功效,并非完全防止感染,而在于能高效预防那两种婴幼儿致死率最高的重症结核病——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肺结核。其保护效力可达60%-80%。这针疫苗,是名副其实的“保命针”。

  2. 抢占免疫先机:新生儿一出母体,就开始暴露于复杂的环境。越早接种,就能越早获得免疫力。在出院前完成接种,能确保宝宝一旦回家(家庭环境中可能存在未知的传染源),就已经拥有了基础的保护力。

  3. 国家级的公共卫生策略:中国曾是结核病负担较高的国家。通过为所有新生儿普种卡介苗,可以构建起强大的群体免疫屏障,从源头上保护最脆弱的群体,控制疾病的传播。

三、 战争尚未结束:现代结核病的防治

卡介苗的接种是我们强大的武器,但并不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。

  • 卡介苗的局限性:它对成人肺结核的保护效果相对有限,这也是为何即使接种过疫苗,成年人仍需要注意防护的原因。
  • 耐药结核的挑战:不规范的治疗导致耐药结核菌的出现,使得治疗周期更长、费用更昂贵、效果更差,成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。

因此,今天的结核病防治是一场“组合拳”:

  • 预防:接种卡介苗 +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(通风、锻炼、营养)+
  • 诊断:一旦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慢性咳嗽、发热等症状,应及时进行胸部X光、痰液检测等检查。
  • 治疗:坚持“早期、联合、适量、规律、全程”的用药原则。普通结核病完全可以治愈,但务必遵医嘱完成全部疗程,否则极易导致治疗失败和耐药菌的产生。

结语

宝宝臂膀上那个小小的卡介苗疤痕,是生命的第一个“勋章”。它铭刻的不仅是医学的进步,更是社会为保护新生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。从观察“果核”状的肿块,到研发出预防的疫苗,人类与结核病的斗争史,是一部不断进步的医学史诗。了解它,重视它,科学地防治它,是我们最终赢得这场千年之战的希望所在。